第13章

  他一面开始背着,顾明琮手里的戒尺也跟着举起来,很显然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给他点教训。
  “……戒之哉,宜勉力。”
  直到背完,居然果真没有一个错处。
  举着戒尺的手臂也有点微微发酸,顾明琮放下手里的戒尺,面色稍缓。
  “千字文是要学过了三字经跟百家姓之后,才能开始学,而且进学并非那么简单,现在你三字经虽然能背了,但里面意思能弄懂么,何况学完了三字经,还有百家姓呢。”
  想了想,顾云浩也觉得他的话很有几分道理,但是因在前世也念过《三字经》,加上他本来就是成年人的“芯子”,《三字经》的内容又比较浅显,理解起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。
  “意思我大概是懂一些,请先生听一听我理解的对不对。”
  言罢,顾云浩就开始对照着《三字经》的内容,开始一句一句的解释。
  因为早早的就背了下来,又没有旁的东西可以学,他也还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去理解里面的意思。
  待顾云浩说完,顾明琮也忍不住点头称赞。
  “看来你果然是很有读书的天份。也罢,你理解的没有错,但也不可因此自满,须知学海无涯这个道理。”
  听到说自己有天份,顾云浩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  毕竟除了记忆力要比寻常人稍微强一些,实在也称不上有什么过人的天份。
  认真地点了点头,顾云浩道:“我知道了,先生。”
  他自然不会自满,而且顾云浩心里清楚,自己现在还只在蒙学阶段,后面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,难度也会随之增加。
  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,他从来不小瞧这个时代的任何人,更不敢小瞧科考。
  “既然你想学千字文,那么我问你,你百家姓可学了?”见他听进去自己的话,顾明琮的声音也柔和了一些,说道:“做学问须得循序渐进,不可心急贪快,否则容易移了性情。”
  “因着家里有我大哥的旧书,百家姓我也自己读了一些,只是还有些字不认识。”
  顾云浩老老实实地道。
  听了这话,顾明琮脸上也带着几分惊喜地笑意。
  他是真的把顾云浩当天资不凡的学童来看了。
  “既然你有这等天资,也就不必一定要按照旁人的进度走。”
  顾明琮摸了摸自己的长须,开始思忖着怎么教导这个学生,才能不使明珠蒙尘。
  “这样,今后每天中午,你还是先把百家姓上的字认全,若是有不认得的,中午的时候就来问我。”顾明琮想了想,就有了决断,“等百家姓学好了,我就许你学千字文。”
  闻言,顾云浩不由大喜,连忙道谢。
  “至于你说买书的话,那就算了,待到时候先去我家里借了书学就是。”顾明琮又继续说道。
  万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,顾云浩心下感动不已。
  说实在的,虽然买书花钱是不可避免的,但现在对于他们家里来说,能省一些自然是更好。
  “谢谢先生。”
  真心地向顾明琮一拜,顾云浩道谢道。
  “行了,快去吃午饭吧,只是千万记着,不可自满。”顾明琮又吩咐了两句。
  连声答应下来,顾云浩就辞了顾明琮,往后院去吃午饭休息去了。
  晚上到家后,顾云浩又私下把钱交还给了卫氏。
  “怎么又拿回来了?是不够么……”顾长光有些不解地道。
  顾云浩摇了摇头,笑着说道:“不是的,本来是想在学里买一本书,结果先生说了暂不用买,可以直接到他家里借书用。”
  “琮大伯真是……”
  顾明琮是顾氏一族的族长,也是族里唯一的童生,平时行事又非常公正,谁家有个事情,他总能组织族里的人去帮忙。
  因而,不仅在顾氏一族里,就是在整个青坪村,都很有威望。
  听闻了顾云浩的话,顾长光跟卫氏更是觉得感恩不已。
  “要不哪天你从城里做工回来,带上一坛子酒,琮大伯这样教导幺娃子,咱们还是应该去拜谢一趟才是道理。”
  想了想,卫氏建议道。
  “成,你说的不错,做人不可以忘恩。”
  顾长光也点点头答应。
  这边卫氏从顾云浩手里接过铜钱,又放到柜子后面藏好,对着顾云浩嘱咐道:“不可告诉旁人,说娘在柜子后面藏钱了啊,就是大妞二妞她们都不行。”
  顾云浩自然是点头答应。
  “昨天你没这样嘱咐,你看儿子有出去乱说没?”
  顾长光这时候却是不由一笑,说道:“你也太小看咱们儿子了,这孩子可是聪明着呢。”
  又被赞了聪明,顾云浩还是有些不习惯,匆匆地说了声“回去休息”就出了屋子回自己房间。
  第17章 第17章:两年
  自那次跟顾明琮深谈之后,顾云浩算是彻底解决了书本的问题。
  先是在顾明琮的指导下,把整本《百家姓》学完,认识了些新字,而后就借了顾明琮家里的一本《千字文》开始学。
  因着之前已经在讲堂上跟着默念过,原本就有些印象,背起来也并不是很艰难。
  只是遇着不认识的字,就去找顾明琮解惑。
  就这样,顾云浩不仅能完整的将《千字文》背下来,还多认识了不少字,除了一些不常见的,其余基本都能认得。
  见着他到了反复可诵的地步,顾明琮也就开始解释文章的意思。
  他讲的并不细致,有很多地方还比较含糊。
  但是顾明琮说,他自己本生也是学问不够,因而理解的也有限,只能将他懂得讲给顾云浩听,其余的也只得顾云浩自己去揣摩和理解。
  因为跟顾明琮熟悉了起来,顾云浩也知道一些科考上的事情。
  比如他们现在还称不上学子,最多能称蒙童,也就是说刚刚开蒙而已。
  要想正真进学,就要按着步骤,学完三百千千,也就是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《千家诗》,之后再是《幼学琼林》,这样才算读完了蒙学阶段的书。
  对于讲究一点的读书人家或是书院,学了《幼学琼林》后,还要念《弟子规》,追求诗文才气的还要读《声律启蒙》。
  而后正式进学了,还要先学《孝经》,在懂得诸德之本后,才开始学寻常四书五经。
  治书很是讲究顺序,一般都是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,先学四书,按着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的顺序,一本学完之后再学第二本。
  待四书学完之后,方能治五经。
  五经分别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,都是先全部拉通学过之后,再从中选取一经主修,其余辅修。
  一般而言,学完这些东西,至少都得十来年。
  至于考秀才,那也都是四书五经学有所成之后,方才有可能考上。
  更不用说后面考举人、考进士了。
  知道了自己任重道远,顾云浩更是珍惜时间,开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练字和学习的长期计划,每隔一段时间就按着来规划自己要做的事情,以此保证学习进度。
  时间过得飞快,一晃眼就过去了两年。
  顾云浩也从先前的小豆丁长大了不少,因着上了两年学,谈吐举止间也带着几分儒雅俊逸之气。
  这两年,他把心思都用在念书上,在顾明琮的教导下,已经学完了《千字文》,现在正在主学《幼学琼林》的第三卷。
  另外因着能到顾明琮家里借书的便利,顾云浩还借着读完了《声律启蒙》。
  当然因为顾明琮对《声律启蒙》也并不太懂,这个基本上都是靠的顾云浩自学。
  这个速度虽然称不上惊人,但相较于其他学童,已经是快了不少。
  也因着他进度快,在去年的时候,顾明琮就让他坐到了讲堂的右侧,跟顾云涛等人一起学习。
  顾云涛今年也是已经十岁了,他跟着大部分学童一样,刚学完《千家诗》。
  不得不说,让顾云浩跟顾云涛一处念书,还是有些作用的。
  从去年开始,顾云浩就慢慢发现这个堂兄在开始改变。
  许是受不了年纪小的弟弟跟自己一起念书,也或是看着顾云浩的进步开始有种紧迫感,反正顾云涛这一年来上学用功了不少。
  两年来,顾云浩跟顾云涛的都有了长进,而顾家的变化也是不小。
  最主要的就是家里的收入增多了。
  自从顾长荣到衙门当差后不久,衙门里扩建了饭堂,像顾长荣这些当差的杂役也开始可以免费到饭堂吃饭。
  这个好处就是立即可见的,不仅顾长荣能吃顿饱饭,而且还省了每个月的饭食钱。
  顾长荣也有个分寸顾家的,除了一些必要的花销之外,俸钱基本都拿回来交给家里。
  这样下来,每年八两的俸钱,基本可以攒下个七两左右。
  当然,在衙门当差,还多少有些旁的收入,虽然顾长荣在的兵房不如当初顾明良的户房吃香,但好歹也管着城防、驿站、急递铺子等,一年下来,也还是能收些孝敬。
  只是这些额外的收入,大家并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罢了。
  但是家里人都明白,方氏多少都会存些私房。
  这两年风调雨顺,田里收成好,家里的存粮也多了起来,还能收入个八、九两银子,这样一算,家里每年还是能有个二十两左右的稳定收入。
  对于一般人家来说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  当然,他们家里花销也不少,主要就是两个顾云涛跟顾云浩两人读书,每年买纸笔墨这些,还是要花费好几两银子。
  不过看着每年还剩十几两银子的进项,李氏也还是很满意的,平时脸上的笑容也变得多了起来。
  除了家里公中收入增加了之外,两房人的私房也多了不少。
  大房因着顾长荣当差,收到了孝敬,方氏一般都是往公中交一些,再自己留一些攒着。
  而二房则更是想尽各种办法攒钱。
  顾长光一有空就去城里打短工,而后又跟着个师傅学了木匠的手艺,虽然学的时间不长,但他为人踏实,又干活细致,最近这半年来也能出师自己挣钱了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