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

  这样,韩盈就不光能养活自己,还能收弟子,培养出其它的医生,在培养的过程中,便能惠及普通人!
  医生是个很特殊的职业,和人命相关不说,还极为重视经验积累。
  就像四川的肛肠科是全国最好、早期北方擅长治理冻伤、协和最会诊治疑难杂症一样,医生的医术,要靠大量的病例去喂,喂的越多,水平越高。
  因为病例积累的这种经验,看书是学不到的,必须上手去治才能积累。
  病人可不会按照教科书写的标准去生病,不同年龄、性别,乃至不同的生活方式都会影响病症的医治。
  有这个基础条件在,那医生就可以从普通人身上积累经验,再向上层兜售高水平的医疗服务,忽悠(划去)着他们付高价,用来弥补给普通人治病的亏空。
  明明是劫富济贫的事情,怎么能算忽悠呢。
  当然,医生的医术上层怎么知道也是个问题,名声怎么经营也需要探索,但不管怎么说,她还是想到一条可行性道路!
  这让韩盈兴奋的差点而没跳起来。
  她在被窝里翻来覆去的打滚,低声私语:
  “得把话术包装的更好听点,这样才能忽悠来投资!”
  被折腾醒的郑桑睁开眼。
  “婴,你怎么还不睡?”
  韩盈这才发现把亲妈吵醒了,她想着还得赚钱盖房子好单独一个人睡,应道:
  “我这就睡!”
  一夜无话。
  第二天,韩盈顶着黑眼圈,睡眼蒙眬的跟着马车跑了趟县城,带回来两个石匠人。
  石碾关乎自己未来能不能吃上馒头,又和徐田曹有关,必须重视。
  韩盈亲自带着石匠人去了打磨石碾的地方。
  其实石碾的技术难度并不高,主要是他们石头打磨没有经验,也没有适合的工具,所以才搞的这么慢。
  这两个石匠人带着全套的工具过来,看完已经有了雏形的石碾,表示再过十天,他们就可以搞定加工。
  韩盈非常开心,反手把石磨给他们安排上了。
  能者多劳嘛。
  这半年,她的饮食除了小米粥就是小米粥配咸菜,顶多来个煮豆子和煎鱼,乏味到令人自闭,要不是还有随身空间里各色拌饭酱救命,那真是要嘴巴里淡出个鸟来。
  五个月前韩盈就想起来磨豆腐,教程和卤都准备好了,硬是被没有石磨逼的吃不到。
  现在有了石匠人,全都得安排上!
  搞完这两个,还可以搞大豆榨油!
  必须物尽其用!
  韩牙架着马车送完韩盈回来,又哒哒的去县城接卖豆芽的那些人。
  没过中午,他们就回来了。
  每个回来的汉子脸上都带着笑,甚至还吆喝起来小调。
  高兴的像是在过年。
  他们这个县城,有三四万人口,消耗个千百斤的豆芽,跟玩儿似的,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。
  不少听到消息赶来,却看到已经卖空的人,都忍不住捶胸顿足。
  那场面,绝对是宛安县网红产品top1。
  没办法,发豆芽靠炕,产量实在是有限,只能等下次了。
  还有一些人看到这个场景,直接做起来二道贩子的生意。
  当场翻了四倍的价转售,还分分钟卖完。
  到了后面,有人甚至十倍转手。
  郑桑韩牙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种场面,看的那叫一个目瞪口呆。
  只能说,二手黄牛果然是不分年代,哪里都有。
  等回了村,大家高兴的围着马车,由韩盈来数钱分钱。
  如今大家的数学能力基本上为零,只能数清楚自己有多少根手指,涉及分百位以上的铜钱,那只能靠韩盈。
  她拿出来一块布,上面用碳笔写了今天每家出豆芽的斤数,现在就照着这个清点分钱。
  地上,是郑桑和韩羽在摆钱。
  按手指多少,十个一排,排成十列,然后排下一个方阵。
  一排排的铜钱方阵,看起来极为炫目。
  众人隔了三步远的距离,眼神热切的盯着这些铜钱,心里像是烧了一把火。
  “韩壮家是八十三斤豆芽,拿一百六十六枚钱!”
  说着,韩盈点出来一百六十六个铜钱,
  随着她的声音,韩壮家一拥而上,全家伸出手指,一个算横排,两个算竖排,反复数了三遍,喜笑颜开的拿草绳把铜钱穿起来,扭头就往家跑。
  这些钱有可能被存下来,做为明年的赋税。
  也有可能被拿来换粮食。
  不过,不管他们怎么做,都能改变家里的现状。
  让这个贫穷的村子,在自己手里一点点变好,也是很有成就感呢。
  看着这幕,韩盈翘起了嘴角。
  花了一个多小时分完钱,韩盈便去亲妈那边蹭饭。
  发豆芽要保持炕一直是热的,所以现在每户人家的灶台没停过火,不是在烧热水,就是在闷饭。
  把早上剩粟米粥一热,再加点咸菜,就是午饭。
  韩盈扒着饭碗,对亲妈说道:
  “阿母,昨天你不是说给内邑的孕妇看看么,我又有了新主意。”
  她将自己想建医院的设想说了一下。
  以她的水平和这个时代的药品供应,再努力,发展到顶尖,也只能对标半个现代的乡镇卫生所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