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9章

  朕觉得,毕卿先前所拟定的赋役调整,要逐步落实下去了,不要遇到事情,就拆东墙补西墙。”
  说着,也不管众人怎样想,崇祯皇帝一甩袍袖,便朝殿外走去。
  “恭送陛下!”
  没理会身后响起的声音,崇祯皇帝此时的思绪,却飘到安置裁撤京营兵卒上,虽说这些家伙不合格,但若是不能叫他们妥善安排,那京畿一带必然会生乱子。
  “王伴伴,内厂这边,是否做好接收那批裁撤京营将士的准备?”崇祯皇帝快步向前走着,对随行的王承恩说道。
  “这些人必须都妥善安排好,包括他们的家眷,不能出现任何岔子,不然朝中有些人啊,又该以此说事了。”
  “启禀皇爷,都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  王承恩边走边说道:“在京城有住处的,就近安排到所开诸厂中,相应待遇跟原有人群一样。
  至于没有住处的,则分流安排到北直隶各处皇庄,内厂这边,会进行严格的管理,确保这批人,不会生出任何乱子。”
  “嗯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点头应道:“这是朕给他们最后的恩赐,倘若连力气都不想掏,就想着混吃等死的话,那就全杀了!
  若是在此期间,有人敢挑唆闹事的,就以杀震慑。
  当初平白拿着朝廷的粮饷,却什么都干不了,那样的好日子没有了。”
  “奴婢遵旨。”
  王承恩当即作揖道。
  近些时日,受崇祯皇帝的影响,整个朝堂的气氛,变得压抑起来,很多大臣,甚至都有些不适应,这种较为高效的态势。
  不过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朝中的那帮文官群体,一个个这般挖空心思的算计,纯粹是做的事情太少所致,不然也不会这般折腾事,既然是这般,那就给他们增担子,不能干事的,就趁早滚蛋。
  第二百一十三章 辽地终见曙光
  “稚绳公,辽东有您坐镇,真乃我大明之福啊。”
  走在这锦州城墙上,李邦华神情感慨,对陪行的孙承宗,说道:“和先前的紧张局势相比,这辽前的改变太大了。
  特别是过了山海关,这一路所途径的诸多卫所,和先前相比,非但各处秩序稳定了,甚至还开垦不少土地。
  从辽左、辽南、辽西等地,被这势起的建虏窃据后,国朝在辽前的各项开支,一直都居高不下。
  本辅听说稚绳公,在锦州、宁远等沿海地带,开辟不少督师府直辖的晒盐场,难怪在这半年多,涉及辽前所拨粮饷减少近三成。”
  “李枢辅谬赞了。”
  孙承宗笑着摆手道:“其实你所说的这些,并非是老夫所想的,皆是陛下此前所下达的旨意。
  一直以来因辽地所生战事,占据国朝太多的国库份额,在很多人的心里,都想着这是为国朝平叛,所以这辽前的一应开支,就应该单靠朝廷解决。
  甚至在此之前,本督初次坐镇辽东时,虽说嘴上没有说过,不过这实际行动却也是这般的。
  现在想想啊,当初是错的何其离谱啊。
  李枢辅所说的那些,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些变动,像在宁远卫治下,归督师府直辖的,还有造船厂,海捕厂,铁厂,火药厂等。
  虽说不能帮助朝廷,解决所有的粮饷开支,但至少等他们都运转起来,能减轻至少一半的开支。”
  “这……”
  李邦华听闻此言,脸色微变,像这些情况他还真不知道,甚至军机处那边,都没有收到相应的奏疏。
  “这些都是根据天子所下密旨筹建的。”
  可能是瞧出李邦华的疑虑,孙承宗微笑着说道:“为了贯彻天子的密旨,老夫可谓将辽前诸多卫所,所辖的一应匠户,全都给收拢到宁远卫去了。
  甚至为管理好这些官办诸厂,这辽前治下的一众生员,也都被老夫聚拢起来,协助督师府做事。
  不过这些事情,老夫希望李枢辅知情就行,等离辽返京时,不要谈及这些,不然会引起一些人的猜忌。”
  “明白。”
  李邦华想了想,点头道:“朝中的一些大臣,对待这样的事情,并不是特别感兴趣,甚至心中是厌恶的。
  觉得是奇巧淫技。
  可在本辅看来啊,能帮助国朝分忧,帮助陛下分忧,那才是正道啊,就像这次抽调辽兵赴陕平叛。”
  “在这件事情上,陛下是英明的。”
  孙承宗忍着心头喜悦,对李邦华正色道:“由督师府这边,所签发的一应调令,皆已准备妥当。
  等李枢辅决定归京后,相应抽调的那些辽将,包括他们所辖队伍,都将由李枢辅一支支去征调。
  若是谁敢不服从调令,那就是背叛大明,对待那样的事情,督师府的态度是坚决而明确的!”
  “如此甚好。”
  李邦华停下脚步,看向孙承宗说道:“若是这般的话,那本辅打算明日就启程,具体所明的那批援陕兵马,就由本辅来具体负责。
  不过稚绳公,辽前所辖的关宁铁骑,除了那几千夷丁,余者全部调往关内平叛,这是否会影响到……”
  “不会影响到辽前的整体局势。”
  孙承宗摆手道:“现阶段辽前的总体方针,依旧是以固守前线为主,有那几千夷丁作为机动,足以。
  相较于建虏反叛,这山陕的流贼反叛,虽说规模更大,不过他们却没有根基,所以平定的难度更小。
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